Category: Read

Predicting the market, and especially the price of gold, is no easy feat as it can be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at once. Unless you’re an expert investor with experience in precious metals, there is little chance you would be able to track enough of these changing factors to make an informed choice. That’s why […]

Read more

Medellin Fashion: the trade show On november 23 and 24, 2019, National Designers and International Guests present from the Plaza Mayor Medellín, their proposals for the closing of the season to the Final Consumer. Event profile Medellin Fashion Industries: Marketing, Menswear, Moda Donna, Urbanwear, Clothes, Swimwear, Clothing textiles, Urban fashion, Fashion Complements, Textiles, Fashion accessories, […]

Read more

Fasten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ar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hese little pieces of hardware are simple and inexpensive, but without them we would struggle to make many important things: furnitur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computers, flooring, vehicles, and much more. The role of a fastener is to mechanically join two or more components together. You […]

Read more

Description Cannadips Fresh Wintergreen – CBD portions with hints of an earthy, forest terpene loaded, fresh Wintergreen flavor. Created with all natural (THC, Tobacco and Nicotine FREE) ingredients. Smoke-free, discreet and fast-acting. We think this one delivers easy, tasty, piney freshness for well over an hour. It’s a new take on a traditional flavor, suitable […]

Read more

拉巴特村出土的金带饰。图片由王建新提供 谢尔哈拉卡特村出土的文物。图片由王建新提供 拉巴特村出土的斯芬克斯形吊坠。图片由王建新提供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是古代中亚文明的核心之地。回顾历史,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青铜时代,来自中国的小米就已经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在以苏尔汉河州萨帕利特佩为代表的若干遗址中被发现。   公元前2世纪中叶,游牧人群月氏经伊犁河、楚河流域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阿姆河流域。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寻找月氏人。约公元前138年,张骞出发后不久就滞留匈奴,在当地生活了10多年后,才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到达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巴克特里亚),找到了月氏人。这些都是《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那么,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这一问题都没有定论。从2000年起,我率领西北大学考古团队沿着张骞的足迹,踏上了寻找古代月氏文化遗存之路。   追寻古代月氏   从2000年起的10年间,考古队在甘肃、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发掘,最终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以新疆东天山地区为中心分布的游牧文化遗存,应是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遗存。然而,要使这一发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只有找到西迁中亚后的月氏文化遗存,通过系统比较研究后,方能实现两者互证。   为此,我们从东天山地区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2009年,我第一次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考察。2011年,西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联合考察队,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展开全面考察。2013年,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了中乌联合考古队。   针对古代游牧族群的考古调研,我们摸索总结出一套“游牧聚落考古”的理论和方法,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所认为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并逐步探索出“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通过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我们踏遍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克服语言障碍,逐步了解并掌握了各时期、各类型文化遗存的特征、分布现状和分布规律。同时,针对以往考古研究的空白、缺陷和错误观点,中乌联合考古队开展了科学精准的小规模考古发掘。   在新疆和中亚地区,我们新发现了大量古代游牧聚落遗址,从而使我们在游牧考古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位于撒马尔罕市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找到了属于康居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与《史记·大宛列传》所记载的张骞经康居抵达月氏的史实相呼应。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不已:找到了康居的遗存,就离找到月氏文化遗存不远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在西天山南麓的苏尔汉河州拜松市拉巴特村,一处古代墓地因当地居民取土建房而被暴露。我们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94座小型墓葬。从拉巴特墓地的墓葬形制、埋葬习俗来看,这类文化遗存在本地区找不到来源,却与新疆东天山地区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的游牧文化遗存面貌相似。从其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看,应是西迁中亚后的古代月氏留下的文化遗存。至此,中乌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知悉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在全球视野下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往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物佐证。   复原丝路历史   自古以来,中亚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之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古代人群的迁移、商旅贸易和货品转运,使这里成为国际考古的热点地区。2014年,我们在撒马尔罕遇到著名考古学家、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毛里齐奥·托西,他率领的意大利考古团队已在撒马尔罕盆地进行了15年的考古工作。刚见面时,他认为我们的工作已经没有必要。然而,当得知我们在他们工作多年的区域新发现了一批古代游牧聚落遗址后,他的态度立刻发生转变,要与我们商谈合作事宜。   在我们发掘拉巴特墓地时,一位日本学者拿着他们从一座古城遗址发掘的陶器图问我:“你们发掘的陶器与我们发现的陶器一样,为什么说你们挖的是月氏的,我们挖的是贵霜的?”通过多年对古代农牧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原料来源等原因,古代游牧人群不会像农业人群那样大量使用和普遍制作陶器,他们使用的陶器来自农业人群的作坊是很常见的,不能因为陶器一样就认为他们是同一文化、同一人群。这也提示我们,在找到月氏遗存后,需要进一步厘清古代月氏与稍晚的贵霜帝国之间的关系。   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贵霜、康居和粟特之间的关系随之成为我们新的课题,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和进展。2018年至2019年,通过系统区域调查和勘探,我们在苏尔汉河东岸的乌尊市谢尔哈拉卡特村发现了一处大型墓地,清理了早期贵霜和贵霜帝国时期的墓葬25座。这批同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埋葬方式多样,真实反映了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河谷平原区域多个人群、多元文化的历史,与以拉巴特墓地为代表的游牧人群的墓地内墓葬形式、葬式葬俗等相对单一的文化面貌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应属两类同时并存的、不同人群的文化。我们的发掘工作吸引了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多国考古学家前来参观,他们均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表示惊讶和钦佩。目前,中乌联合考古队正在通过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完善系统的证据链条,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及突破性观点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如果说,此前我带领团队在中国境内进行丝路考古,填补了我国丝路考古领域的空白,那么走出国门开展东方视角下的丝路研究,则改变了过去西方视角下的丝路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为复原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谱写合作新曲   多年来,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立民族大学和铁尔梅兹大学的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哈萨诺夫·穆塔利弗,是我第一次赴乌就认识的老朋友。经过10多年的合作与朝夕相处,尽管在语言上还有障碍,但我们在思想上互相理解,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可以说,中乌联合考古队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和进展,与乌方学者的通力合作密不可分。   相互尊重是联合考古队建立互信的基础。我们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民,尊重我们的合作伙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我们曾经历过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在我国进行掠夺式考古的历史,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遭遇,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记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境外开展联合考古工作时,绝不重蹈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覆辙,在联合考古工作中秉持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获取科学研究的资料和信息,而且必须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展示和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例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考古发掘现场,我们在撒扎干遗址一座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修建了保护性展示大棚。这种做法在当地获得了广泛好评。   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展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金银器、铜器、铁器、玻璃、玉石、玛瑙等80组(件)于撒扎干遗址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文物首次展出,用最新的考古成果续写了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展考古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同年,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学术机构,在已有双边合作研究机制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交流合作机制,开创了中亚地区联合考古工作的新局面。此外,我们坚持多学科、多单位合作的工作方式,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学生都参加了联合考古工作。这既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从事丝路考古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也为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青年一代学者。   今年,中乌联合考古工作再次启动。8月,我率领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代表团再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乌文化遗产署第一副署长图尔苏纳利·库齐耶夫对我说,他希望中方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考古遗址保护方面向乌方提供帮助。他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值得与乌方分享,这会成为未来中乌联合考古工作的新方向。多年联合考古工作令我感受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以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联合考古实现了中乌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了中乌两国民心相通,为双方的深厚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作者为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梦音 Keyword: 中国文化

Read more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365 点击免费使用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Office 2019 PC版  点此使用 日常签到表的制作离不开Excel,那么当人数较多时要如何快速的核对签到表的名单,从而找到未签到人员呢,一起来看看这份Excel小技巧把。 第一步:选中需要对比的两列名单,找到【开始】下方功能区的【条件格式】。如下图所示: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二步:【条件格式】→【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重复值】。如下图所示: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三步:在弹出的【重复值】对话框中设置填充内容和填充格式,下面以填充重复项即已签到名单为例,如下图所示: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第四步:在第一列“参会名单”中签到名单已全部填充标记。如下图所示: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Office 2019 PC版  点此使用 Keyword: wps官网下载

Read more

     On April 19, the training base for ecological concrete masonry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in the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 industry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in the QGM training base. The training base aim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ufacturing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ecological concrete masonry industry, create an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l of […]

Read mor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十三五”期间,我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的同时,社会功能有效发挥。从“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到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新时尚,从文博探索类节目大受欢迎到多姿多彩的展览提供丰富体验,如今,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延伸进公众生活,延伸向更广阔的世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我们关注屏幕上的数字博物馆,能带回家的博物馆文创,到课堂、社区、乡村去的流动博物馆,看博物馆解锁了哪些新场景,释放了哪些新力量,由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人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编 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云端,沉浸看展   前阵子,陕西西安市民李延本想与朋友相约去逛陕西历史博物馆,却碰上了疫情闭馆。“可以去官网看线上展呀。”朋友的一句提醒,让李延好奇地点开了博物馆的线上展厅。   动动手指,轻点鼠标,就可以在VR(虚拟现实)全景展厅里漫游。“驻足”在一件文物前,还可以点开高清图片,收听语音讲解。“线下展我去过3次,每次都因为时间紧张留有遗憾。这下好了,感兴趣的战国错金杜虎符、西魏独孤信印等文物都能反复观赏,坐在家里也能领略周秦汉唐的历史风华。”李延说。   “云端展厅”让观众体验到与线下展览截然不同的沉浸感。在“韩休墓壁画虚拟展”中,李延滑动手机屏幕,“置身”考古现场。《山水图》《乐舞图》《玄武图》等精美壁画出现在眼前,“微小的细节都能放大端详,比线下参观还清晰。”   陕西历史博物馆数据管理科副科长张杰奎介绍,因为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直无缘与公众见面,“韩休墓在田野发掘阶段就进行了数字化保护,我们以采集的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做成了虚拟展,这也是陕西首次将考古现场信息完整地公之于众。”   “进入实验操作区域之前,要全身除尘消毒。修复这幅《玄武图》就是我们的任务。”在“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中,李延在“云端”当了一回壁画修复师。清理草泥层、背部贴纱布、表面清理、拼接壁画残块、回贴、补色……一连串步骤下来,李延啧啧称奇:“原来我们看到的壁画要经过这么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敬佩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匠心。”   “《玄武图》的修复历时一年,倾注了壁画修复团队的大量心血。用数字展览的形式让观众离文物再近一些,了解更多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张杰奎说。   “数字博物馆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让文物科普有了更多元、更新颖的‘打开方式’,不仅能够跨越时空让公众领略文物之美,更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文物‘活’起来。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文物数据分享公开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化,让文物藏品从博物馆中‘走’出来,更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陕西历史博物馆信息资料部主任卢轩说。   (本报记者原韬雄)   三星堆博物馆——   做文创,脑洞大开   定期去三星堆博物馆寻找创作灵感,成了袁胜男近一年来的生活常态。作为四川弘源卓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负责人,过去的8个月,她和她的团队都在为三星堆博物馆的一款文创产品而忙碌。   这是一套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鸟头为原型的快客杯茶具。“说到三星堆,人们总会想到青铜面具。”怎样才能做出既有辨识度,又区别于三星堆其他文创产品的新“爆款”?袁胜男和团队绞尽脑汁,最终选择了青铜鸟头。羽冠略浅,鸟喙内勾,昂首睥睨四方,这款文物造型独特,该如何“活化”成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审美的实用器具?   第一版样品由青铜鸟头造型大茶杯、茶漏和小茶杯组成,瓷釉由文物原型的青铜色延展而来,杯身上的鱼形纹样灵感则来源于三星堆金杖。可一烧制出来就发现了问题:太重,不便于携带。于是,团队立即着手修改设计……袁胜男说,一款文创产品从设计到打样,再到微调后面世,通常只需要两三个月,可这套茶具历经8个多月仍在精心雕琢。如此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让三星堆文创无论是在产品质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能提档升级。   从生活用品到服装首饰,在文创这条路上,三星堆博物馆的“脑洞”越来越大。如今,他们还研发起数字文创。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观展,视野中既能看到现实中的青铜神树展品,也能看到3000年前的古蜀人围着神树祈祷,还有三足金乌绕树飞翔……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MR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观众们一边看文物,一边看电影,沉浸式体验古蜀人生活。”三星堆MR导览系统负责人林咏说。   MR导览系统从立项到上线历时一年半,经过4000多次测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林咏看来,数字文创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MR导览系统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场景将会十分丰富。”   曾经小众的热爱,如今成为大众的期待。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博物馆已与30多家大型企业进行授权合作,通过跨界联合深挖独特创意,构建文创产品体系。沉睡千年的文物不再单以古朴厚重的面目示人,古蜀文化以更年轻、时尚的形式走进公众的生活。   (本报记者宋豪新)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好展览,你我共赏   “谪居惠州期间,苏东坡改进惠州菜,制作了梅菜扣肉、东坡西湖莲等名菜”“盐焗鸡是客家人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品”……周末,广东省惠州博物馆举办的“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现场,各色粤菜老菜谱和仿真菜、近百张散发着“香气”的照片,还有惠州美食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食物,吸引了众多热爱美食、想要了解广东传统文化的人们驻足观展。   这场色香味俱全的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之所以能够开到离广州100多公里远的惠州,离不开广东“流动博物馆+”的模式创新。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免费向省内文博单位推出巡展,并实施文博服务进基层,已成为广东省文旅厅实施文化惠民、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服务抓手。“我们致力于构建‘广东省文博综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希望整合省内文博资源,提升各级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武林表示。   目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广东省内合作的文博旅游单位已达150多家,每年巡回展览超300场次,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常规巡展之外,流动的展览还延伸到大街小巷、学校课堂、大山深处,激活基层的文博活力。今年年初,“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送进了粤北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村;5月中旬,“丹青求索 器范自然——植物科学画展”“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等11场展览流动到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去年11月,由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主办、惠州博物馆承办的“文物入校园”活动首站走进了惠州市水北小学,探索“无围墙”博物馆,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   如今,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正尝试打破省域边界:与毗邻的香港、澳门等地文博单位合作交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博物馆”品牌;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巡展和文博服务……让展览“动”起来,让文博“热”起来。 责任编辑:胡梦音 Keyword: 美丽中华网

Read more